10月27日,“未来人文学者培育计划”第13期读书活动在学院小会议室(知津楼B512)顺利开展。本次读书会由傅钱余博士、王荣珍博士共同主持,特邀嘉宾为陆建晔博士。参与讨论的六位同学分别是教育学院学前对口黄蓉、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师范专业的何欣垣、贾源源、朱清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贾正品和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胡雯静同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陆建晔博士于2009年便前往韩国留学并于2018年取得了文学博士学位,其深厚的传播学知识与其丰富的在韩经历为本次读书会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视角和观点。
本次读书交流会的讨论对象是韩国电影大师、作家型导演李沧东的小说代表作——《烧纸》。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消费主义文化盛行,当大家都密切关注着“大人物”一举一动时,李沧东却以城市边缘人和小人物为关注点,聚焦于两类题材,一类是朝鲜战争及南北分裂、光州事件等社会现实所造成的伤痛,一类是韩国社会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社会责任感极强并且强烈认同文学的社会作用的作者,他的小说往往从细节中去寻找生活中被隐藏的真实,如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夫妻之间的问题以及大巴车上的风波等等。评论家认为:“他的小说追求的是一种逼真的写实,这种真实不只是生动、逼真的叙述,更是苦苦思索现在的真实性的结果。他追求的真实性没有停留在只是提出问题,而是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些都是他作为“电影作家”受到大家认可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在会上,大家敢于表达、热于分享、善于倾听,重点围绕“自由主义”“文化本位主义”“宗教的作用”“生命与死亡”等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陆建晔博士结合李沧东的出身经历对本书进行解读,认为李沧东是一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作家,他的作品始终反映现实而不一味迎合市场。王荣珍博士基于本书的阅读感受反思了“底层”在文学中的功能,认为“底层社会”在文学中是否是承担了某种“批判”的功能以及“底层”能否产生“新的表达”方式,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最后,傅钱余博士提出“去社会现实化”的阅读方法,为本书提炼了三个关键词“无声”“无能”“无欲”,重点指出文学批评应该采取怎样的基本步骤,使同学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