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第1期“林中漫步者”写作分享会在文化与传媒学院小会议室(知津楼B512)顺利举行。分享会由傅钱余、王荣珍、胡牧三位老师主持,来自文传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的何欣垣、蒋君怡、王思怡、蒋怡西、陆跃玉、朱燕等六位同学参与了这次活动。
活动过程中,参会人员首先谈论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所体会到的感受,然后分享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经历,整个过程充满了真诚与感动。傅钱余的小说《意外》聚焦人的心灵困境;王荣珍的散文《缝被与磨刀》用简洁细腻的笔触呈现了一位坚强又温暖的母亲;胡牧的散文《重温南温泉》在对母校的怀念中“重温”人生;何欣垣的小说《三妹》在宏阔历史视野中聚焦一位母亲的苦难与坚持;蒋君怡的小说《片段》展现对爱的认识;王思怡的小说《英雄与杀人犯》聚焦社会刻板印象之后的复杂内容;蒋怡西的小说《逃》写一个不堪重负的人对现实的拒绝;朱燕的散文《杂感》审视时代的浮躁;陆跃玉的随笔《清晨小记》记述一个偶然的心灵顿悟时刻。
分享会后,胡牧、王荣珍还就每个作品给出了详细和深刻的修改意见。傅钱余最后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分享会既是一次创作,一次学习,更是一次平等的交流,一场源自内心的讲述;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收获了一份前行的力量。
【本期作品精彩语句摘录】
讲述故事,是你最强烈的饥渴。(傅钱余《意外》)
进入下旬母亲就开始晒被子,一床一床晾晒在阳台,不时去翻面、拍打,用我昂贵的球拍。一床晒两天,早晒,晚收,再晒,再收。晒完又开始拆洗,把被面拆下来,洗干净,套上去,还要一针一针缝上去。(王荣珍《缝被与磨刀》)
如今,我从这里再也找寻不到当年那群年轻的身影,再也聆听不到朗朗书声。只有飞泉的哗哗声提醒我这里当年的繁花似锦。(胡牧《重访南温泉》)
上学的味道是菜汁味的。在母亲从远在山坡另一边的山坡割猪草回来的时候,沾满菜汁和铁制品味的双手卸下背篼,母亲摩擦着风,永远也赶不上晨读的琅琅书声。(何欣垣《三妹》)
如果大雨落下,就让我变成海洋。(蒋君怡《片段》)
他眼前一片黑,耳朵也听不到声音,越是用力挣扎就陷得越深越是痛苦,仿佛只能静静地等待着死亡降临。(蒋怡西《逃》)
小城的流言像河流一样绕在小城,建筑围着小河建,了解也从流言来。流言里有动机,有他们的另一面。(王思怡《关于英雄,关于杀人犯》)
一会儿阳光一晒,泡泡慢慢散开,破裂,没有“嘭”的声响,只有溅在手上的,冰凉的触感十分真实。它柔软,细腻,无声,平淡。(朱燕《杂感》)
我想留住清晨轻柔的美,润耳的音,怡人的风,他们片刻的停留给我了莫名的力量和希望。(陆跃玉《清晨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