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第21期“林中遐想者”读书会在文化与传媒学院小会议室(知津楼B512)举行。读书会由傅钱余博士、王荣珍博士共同主持,讨论的图书为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的《影响的焦虑》(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和《如何读,为什么读?》(How to Read and Why)。参与讨论的五位同学分别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含怡和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何欣垣、陈春燕、蒋君怡、黄潇。
《影响的焦虑》以生动的个人风格创作而成,通过对浪漫主义诗人的深刻研究,以具体的案例和广征博引为基础,布鲁姆提出了他对诗人和前驱诗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观点——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前驱作品的强力误读,无论是诗人还是负责任的读者和评论家。这一理论对文学批评和后结构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这本书仍然是关于文学批评的重要著作。《如何读,为什么读》则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文学批评著作,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讨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
通过一个暑假的阅读与思考,老师与同学们分别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何欣垣同学就“一首诗的意义只能是另一首诗”谈自身诗歌创作经历;陈春燕同学以“诗人对前驱诗人的态度”提出区分作家与写手的方法;黄潇、高含怡同学亦根据文学作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王荣珍与傅钱余分别进行了总结性发言。王老师在两本书的比较中,阐释了布鲁姆文学观的发展与丰富;傅老师则继续回归文本,提炼出布鲁姆最核心的观点,讨论文学的本质问题。
本次讨论会持续两个小时,虽是艰涩的文学理论书籍,但师生之间聊得海阔天空。真诚的分享最可贵,纯粹的交流最动人。暴雨如注,心灵有声,这是一次温暖的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