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第22期“林中遐想者”读书会在文化与传媒学院小会议室(知津楼B512)举行。读书会由傅钱余、王荣珍两位博士共同主持,特邀嘉宾为青年艺术家、教育学院教师袁菁嶷,讨论的图书为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Byung-Chul Han)的《他者的消失》(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参与讨论的五位同学分别是广播电视学编导专业高含怡和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何欣垣、蒋君怡、贾源源、陈春燕同学。
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没有他者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交流会上,大家各抒己见。陈春燕就书中提到的“自拍瘾”和“点赞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谈论现代人生活中精神的死寂;何欣垣沿着书中对新自由主义的论述,指出交流“只重视量的积累,而缺少质的深入”的倾向;贾源源以自媒体为例、高含怡联系自身经历、蒋君怡引用《中国在梁庄》一书,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接着,袁菁嶷根据自身留学时艺术创作的经历,得出“逃离”是寻找他者的一种方式;王荣珍则通过对比萨特“他人即地狱”与韩炳哲提出的“世界即目光”的哲学观念阐述自身阅读感受。最后,傅钱余回到“他者”本身,论述“他者”的意义,并指出该书为我们寻找到的答案——倾听。
总之,在阅读时间越发碎片化与他者逐渐消失的平滑世界里,倾听正是林中遐想者们前进的动力与存在的意义,在他者的目光与真诚的交流中开启一段又一段启迪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