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学科是我校建设较早的学科之一,目前为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学科负责人为李芹燕教授,学科方向带头人为张锐教授。近年来,该学科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学科发展交叉融合、人才培养应用创新、服务地方产学协同的学科发展理念,凝练了品牌文化与整合传播、融媒体传播、东亚文明与跨文化传播等三个研究方向,组建和培育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的研究团队,探索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学科建设新模式。
一、总体思路
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响应教育部《新文科宣言》关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实重庆市“十四五”规划“文化强市”战略,以“服务地方、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差异发展”为原则,以文化传播为特色,以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双师型”导师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服务社会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
学科发展交叉融合。以“新文科”建设指导思想,发挥学校文理并重办学优势,推进新闻传播与戏剧影视、工商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科学研究与大数据等技术革新交叉融合,推动传统新闻与传播学科更新升级,从而丰富学科布局。
人才培养应用创新。顺应融媒体时代传媒产业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精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和县级融媒体建设的特殊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探索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新范式。
服务地方产学协同。以应用研究和解决文化传播关键问题为抓手,聚焦区域文化传播事业的重大需求,汇集多方资源要素,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探索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位一体”教育新体系。
二、学科方向
精准分析成渝地区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人才未来需求和我市已有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授权点建设领域、区域分布及研究对象等情况,凝炼形成“品牌文化与整合传播、融媒体传播、东亚文明与跨文化传播”3个研究方向。
品牌文化与整合传播。一是贯彻落实重庆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推进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推广巴味渝珍特色品牌”“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反映人民审美追求,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打造‘成渝地?巴蜀情’等文化品牌”以及“推进服务业品牌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强品牌文化与营销传播高级人才的培养,服务成渝地区自主品牌建设。二是依托品牌科学研究所(西部高校首个校属独立品牌科研机构,2007年)和重庆市品牌学会(全国首家省级品牌学会,2008年,挂靠我校)形成的“品牌学”交叉学科优势,构建“品牌思维→品牌思想→品牌战略→品牌文化→品牌传播→品牌资产”课程知识链,培养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融媒体传播。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关于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重庆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区县融媒体中心”的战略部署,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高水平传媒人才培养;二是适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成渝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数量众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优秀的复合型高层次传媒人才;三是注重融媒体人才原创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创、精品、深度、本土”是县级融合媒体内容的最大优势,本方向人才培养将助力成渝地区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通过纪录片、文艺片、剧情片、专题片等视听作品进行生产与传播,藉此培养传媒理论功底扎实、实践创作能力突出的卓越传媒人才。
东亚文明与跨文化传播。一是贯彻落实重庆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建设地区性国际传播中心”以及成都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加快构建‘欧盟-成渝-日韩’开放通道”的战略部署,重点培养中韩日跨文化传播人才,助力韩日作为重庆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关系的全面提升。二是依托重庆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以东亚为中心研究国际间文字传播、文学翻译、文化交流、历史交往、经贸合作、跨文化交际等活动,培养深谙国际传播规律、具备跨文化对话与合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传播人才,致力于满足成渝地区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学科前景
2022年底,达到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条件,2023年获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2025年,建成重庆市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