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八季第二十讲(总第163讲)《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转换九十年》在B站直播间和视频号举行。本讲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共同主办,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承办。本次讲座邀请到多位专家拨冗参会: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钟大丰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道新教授;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镇博士。讲座由张燕教授主持。
在开幕式上,周星教授首先发表致辞并提出,梳理电影由无声向有声的优秀影片,探讨其价值和意义,可以在人工智能时代焕发电影的新魅力。接着,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天福教授代表学校讲话,他介绍了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专业、学科的设置以及已经获得的丰硕成果,表达了对教指委的感谢以及对讲座的期待。
在学术讲座环节,钟大丰教授、李道新教授、周星教授、李镇博士就《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转换九十年》一题展开精彩发言。钟大丰教授认为,中国电影从默片时代到配音影片时代再到有声时代,伴随着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和人们对有声电影的思考和理解,历经由追求画面意境到画面声音融合表现的蜕变,在电影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道新教授指出,1949年到1979年,中国电影坚持画面中心主义、视觉中心主义;改革开放后,电影声音的主体意识才开始觉醒;当下,中国电影声音层面探索与世界已渐趋一致,但中国电影人仍需探求一条独具魅力的中国电影声音美学之路。李镇博士专门分析了影片中书信的叙事方式及审美功效,指出书信在中国电影中常常带有见字如面的画面感、言为心声的抒情性和文以载道的影响力,含有庄重的仪式感,富有自谦、敬人、遮挡、隔断的作用,避免了感情的直露,在结构叙事、角色个性、戏剧色彩、戏剧张力方面均颇具审美功效。
在网友互动环节,李道新教授针对中外影片声音设计差别的提问,指出目前中国电影尚没有找到声音美学的明确的发展路径。钟大丰教授针对中国特色电影声音的提问,指出一个国家民族电影声音形象的建构和民族文化有关,提出中国特色电影声音应关注使用带有中国文化的声音因素和声音理念,以建构中国社会、表达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李镇博士针对当前电影如何表达书信的仪式感的提问,提出书信在当下电影中以文字短信的形式展现银幕上,延续了书信仪式传统,在听觉层面发扬了表现意境情韵的文化传统。
周星教授总结时提出,无声向有声转变的阶段,是中国电影技术和艺术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始终坚持对现实的多元性反应,始终坚持类型的多样性表达,始终坚持时代的艺术表现。
据悉,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已经四次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美与向善”系列讲座。传媒系部分教师以及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逾千人在线上聆听。相关系列讲座的顺利举办,对必赢bwin线路检测中心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